从高山到大海,24城共筑科学放流网络,50万尾珍稀鱼苗重返长江_保护_放鱼_生态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6-25 20:01 点击次数:193
极目新闻记者 涂梦蝶
通讯员 钱正义
摄影记者 肖颢
实习生 董建花
2025年6月6日是第十一个全国放鱼日,从高山到大海,24座城市携手助力濒危鱼类回家。6月6日,2025年全国放鱼日“科学放流”主题活动在武汉设立会场,联动重庆、长沙、扬州、舟山等23座城市同步开展大规模科学增殖放流,共计50万尾珍稀濒危和土著鱼类回归长江水系,为母亲河注入蓬勃生机。
2025年全国放鱼日“科学放流”主题活动武汉站
本次放流活动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渔业协会等机构指导,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湖北省慈善总会等多家公益力量共同发起,26家地方公益组织分别承办。在武汉主会场,千余尾中华鲟成为焦点——包括900尾半岁幼鱼和100尾一岁半亚成体,在与会嘉宾与渔政人员见证下跃入长江。这些承载着繁衍希望的“国宝”,将沿江入海成长,十余年后重返长江完成种族延续的使命。
展开剩余76%放流中华鲟
从五城到二十四城,织密生态守护网
自2015年农业农村部设立“全国放鱼日”以来,科学放流成为长江生态修复的关键行动。2023年起,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合作伙伴在全国放鱼日启动多城同步放流活动,首年在昆明、重庆等5城集中放流中华鲟、滇池金线鲃等珍稀鱼类22万尾,实现长江流域环保组织跨省联动。2024年覆盖了武汉、上海、南京等14个城市,并拓展至沿海地区,累计投放298万尾中华鲟、滇池金线鲃等特色鱼种,新增中华倒刺鲃、长吻鮠等6个长江特有物种,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2025年全国放鱼日“科学放流”主题活动
2025年,放流活动迎来里程碑式发展,实现近24个市/县区的全域联动,包括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扬州、武汉、长沙等核心城市,更延伸至宜昌等上游节点,形成覆盖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北京等非沿江地区的保护网络。
“今年科学放流实现了重大突破。”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亚表示,科学放流网络已覆盖长江干流与重要支流,未来将持续深化跨区域协作与科技支撑,筑牢濒危鱼类种群重建的根基,“早日实现‘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拯救国宝中华鲟:科学放流与禁捕的双重守护
尽管长江十年禁捕进入第五年,水域生态显著改善,但中华鲟的自然种群恢复仍然任重道远。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分享了中华鲟的保护和实践,他说,“中华鲟保护和野外种群恢复,必须坚持科学增殖放流与长江禁捕两大核心方向,并加强中华鲟在海洋中生活阶段的保护。”
待放流的中华鲟
为规范化管理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放生,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资源养护处处长罗刚介绍了在全国设立“科学放鱼体验点”的计划。该体系依托智能渔技平台整合苗种供应、备案指导及科普宣传资源,通过“放鱼吧”小程序实现全流程备案监管。此举将推动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建立标准化放流体系,减少盲目放生导致的生态风险,同时通过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度,助力长江濒危鱼类种群恢复及水域生态修复。
“长江有鱼”五年深耕:350万尾鱼苗背后的全民行动
2021年,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湖北省慈善总会等慈善力量共同发起“长江有鱼”公益项目,通过“共建公益放流站+科学放流示范+科普宣传引导”,将科学放流理念植入公众认知,帮助恢复长江濒危鱼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五年来,项目在长江沿岸建成10座公益放流站,举办科学放流活动60余场,助力超过350万尾各类濒危本土鱼类回归长江。更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开发《中华鲟的故事》有声课程、线上互动游戏等趣味载体,吸引数百万公众参与。
放流中华鲟
一尾尾珍稀鱼苗跃入浩荡江水,这不仅是种群复苏的序曲,更是全民守护母亲河的生动见证。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从企业到普通市民,一张覆盖全社会的保护网络正在长江两岸织就。“我们搭建的是公众参与的保护平台,更是培育本土力量的协作网络。”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利民充满信心,“当各方持续合力,‘鱼跃长江、万物共生’的画卷必将重现。”
(来源:极目新闻)
发布于:湖北省Powered by 在澳门赌场庄闲是什么意思?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